
李小林展示设备加工出来的产品
■本报记者李杨瑜通讯员朱潮文/图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国产机床正经历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日前,福建省鈊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鈊美机械”)以第二代多工位组合柔性加工中心产品为突破口,通过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提升水暖卫浴、汽车配件、新能源五金门控等领域的加工效率。
重新定义高效加工方案
“本月16日,我们德国的客户也来验收了,他们定制了8台多工位组合柔性加工中心;17日,这台设备在2025中国(玉环)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重磅亮相。目前,公司的生产计划已排至半年后。”日前,鈊美机械总经理李小林欣喜地和记者分享着公司新产品的市场捷报。这台融合了前沿智能技术与精湛工艺的新型数控机床备受关注,其高效精准的加工能力,为打造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车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便捷的人机交互,让众多业内专家眼前一亮,不少企业代表纷纷前来洽谈合作。
据介绍,这款机床的核心优势在于“360°旋转加工+多通道同时加工”,且搭载与系统厂家联合开发的多通道数控系统,将传统加工中心1分钟的工序压缩至15秒,单台设备即可完成3-6台传统机床的工作量。其关键突破在于解决了“通用性”与“高精度”的行业痛点,通过自主研发的旋转桥板结构,实现工件任意角度加工,重复定位精度达5μm;搭载联合开发的12通道数控系统,通道处理能力较其他系统提升3倍,打破了国外系统等国际品牌的技术封锁。
“最初,就连我们长期合作的数控系统厂商也认为多通道研发‘不可能’,但我们硬是用12个月‘啃’下了旋转部件技术这块硬骨头。”李小林回忆,研发期间,团队经历了数百次模具损耗,最终实现夹具快速更换功能,使设备既能加工500mm×600mm的大型工件,也能满足微小零件需求,适配水暖龙头、汽车配件、新能源电机壳等多元场景。
为突破多工位组合柔性加工中心的旋转技术瓶颈,鈊美机械的研发团队曾连续半年驻守车间,通过上万次调试优化机械结构,最终该设备形成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矩阵。
“研发就是‘烧钱’,但我们每年至少投入营收的15%。”李小林坦言,尽管面临大环境与人才的双重压力,鈊美机械科技仍坚持“实验室自主研发”模式,研发部门虽仅有十余人,但每人都拥有10年以上机床行业经验。
放眼全球,“鈊美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持续攀升。俄乌冲突后,俄罗斯企业批量采购其设备替代欧美机床;在国际专业的机床展上,多工位柔性加工中心因“性价比优势+定制化服务”斩获订单,打破了“中国制造只能低端竞争”的偏见。
“自2023年新厂区投产后,我们进一步扩建了研发实验室,并添置三坐标及激光干涉仪等精密检测设备,为新产品研发奠定基础。”李小林介绍,目前,该设备已出口德国两条生产线(8台),市场定价仅等同于国外价格的60%,帮助客户实现2-5个月回本的经济效益。
技术赋能迈向全球舞台
扎根南安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多年来,鈊美机械以“设备+服务”模式深耕机床的细分领域。
早在2017年,鈊美机械便以12轴刀塔式钻攻中心机颠覆了水暖卫浴行业的加工模式。作为第三代升级产品,该设备集成全自动上下料、塔式刀库与激光防护系统,将水龙头加工从“手动换刀、单孔作业”升级为“一次性完成全工序”,效率提升30%,工伤率降低99%。
“传统的水龙头设备要1个人操作1台,而我们的设备可实现1个人操作6台,还能24小时不间断生产。”李小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针对水暖卫浴产业人工成本高、标准化需求强的特点,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适配不同规格水龙头加工,即使小批量订单也能实现“开机即量产”。
“在南安本土,九牧集团通过引入该设备后,龙头加工效率提升30%,节省了不少人工成本。”李小林表示,目前,这款定价亲民的设备已在全球销售超4000台,成为海内外市场卫浴生产线的“标配”机型。
针对水暖卫浴行业“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性,鈊美机械的设备可快速切换加工方案,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柔性生产”;在汽车配件领域,他们通过与本地企业共建示范生产线,推动加工效率提升40%,助力南安成为海西重要的精密制造基地,2024年还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复评认定。
“以前进口设备坏了,等工程师上门维修要一周时间,自从换成鈊美机械的设备后,4小时内即可响应,配件当天就能送到。”鈊美机械一名本地客户评价道。
“现在,中国机床的硬件已比肩国际,但在软件生态、品牌溢价上,仍需要持续发力。”谈及机床行业的发展,李小林信心满满,他们计划未来三年实现两大突破:一是攻关多轴多通道联动技术,开发更大更多通道的柔性加工中心,解决钻攻铣效率低问题;再开发多轴多通道的转盘式车床,解决车铣效率低的问题,赋能企业降本增效,让企业产品更具竞争力。二是建设“云服务平台”,通过设备数据采集为客户提供预测性维护服务。
此外,在市场布局上,鈊美机械双线发力,将重点拓展国内的新能源、航空航天领域。企业不仅服务于九牧、箭牌、建霖、埃美柯等国内龙头企业,更出口德国、俄罗斯、埃及等20余个国家,年销售额保持20%稳定增长。
“我们有信心将‘鈊美’打造为全球中小型加工企业的首选品牌。”谈及未来,李小林底气十足。这份底气,既源于对技术创新的执着,更源于对“中国智造”的笃定,从2017年首款12轴刀塔机问世,到2019年启动多工位组合柔性加工中心的研发,这家扎根南安的企业以创新为引领,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实现“技术突破—行业赋能—全球拓展”的三级跨越,为构建国产机床高质量发展的闭环生态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