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巨人”率先进场 世界“机甲盛会”长沙倒计时!
2025-04-30强大的综合优势
一流科研环境和队伍
争创制造领域的实践高度
- 数控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
- 制造学科在 数控系统和装备理论与开发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尤其是在数控成套装备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成果,有力地服务了国家与地方的经济建设。
- 船用板材高频感应热应力成形数控装备
- 与上海外高桥船厂和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共同研制了船舶板材高频感应数控热应力成形装备,开发了船用板材高频感应热应力变形规律数据库和曲面成形计算机辅助系统软件,最大加工板材可达长12000mm,宽4000mm,厚25mm,填补了国内空白。制定出船用板材高频感应数控热应力成形工艺标准,并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立了船用板材热应力数控高效成形加工应用示范基地。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船用板材曲面成形加工的精度和效率,正致力于在国内骨干船厂的推广应用。
- 精密数控磨床
- 与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精密磨削工艺与高精度数控磨床研究,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重载轧辊数控磨床,可加工轧辊最大重量达250t。采用共轭砂带磨削原理,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高精度凸轮轴磨床,填补国内空白。自主研制了球面、光学曲线、珩磨等精密数控磨床,均已实现产业化。
- 鞋楦高速加工数控成套装备
- 制造学科自主研制了鞋楦数字化测量机与高速数控加工机床,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已产业化。该成套装备集成了数字化测量、数据建模、刀轨计算与高速 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并针对鞋楦高速小线段切削 (20000 mm/min)的需要,采用了先进的分段三次样条拟合技术以及插补前看技术(Look-ahead),保证了鞋楦加工质量和效率。
- 制造学科在 数控系统和装备理论与开发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尤其是在数控成套装备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成果,有力地服务了国家与地方的经济建设。
- 嵌入式数控技术
- 在嵌入式高性能数控技术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方面,制造学科与上海电气集团开通数控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系统开展了嵌入式数控、总线数控与伺服理论研究,促进了我国数控系统竞争力的提高。“开放式数控软件平台与应用产品开发”,获得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制造学科所开发的嵌入式数控系统、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均已产业化。其中首次成功应用TCP/IP总线协议与基于ARM的高性能运动控制技术的网络化数控系统,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欧洲等几十个国家, 2008年出口量将达千余套,受到国外用户的广泛欢迎。
- 生产自动化与柔性系统
- 在生产自动化与柔性系统研究方面,制造学科出版了《敏捷制造》专著,系统地阐述了敏捷制造理论。在自动化生产线规划、仿真与设计方面,联合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先后共同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上海市产学研重大攻关项目“现代集装箱物流与装备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和“现代港口散货装备集成技术开发与研制”项目,与上海港务集团和振华港机合作,在上海外高桥二期码头,建成了国际领先的智能化全自动集装箱堆场。
- 制造学科承担了上海汽车基金的“汽车密封件多工位全自动加工生产线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实现了与国外汽车集团的产品同步开发。所研制的汽车密封件生产线满足了上汽大众POLO轿车密封条制造要求,已在上海申雅密封件有限公司投入产业化生产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技术
- 误差补偿是一种既有效又经济的提高机床精度的手段,研究所在该方向的研究致力于创建精密和高效测试新方法和误差建模、补偿理论,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企业生产。2001年研究所杨建国博士的《数控机床误差综合补偿技术及应用》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 压力加工技术与装备
- 本学科车身制造技术研究所,在长江学者林忠钦教授带领下,近年来在压力加工技术与装备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开拓了装备制造技术研究的新领域。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共同研究所主持了“重载操作装备的基础科学问题”973项目,与“一重”研制开发400t.m的锻压操作机。成功研发了变压边力重压机床,用于汽车车门等薄板件的可控冲压成形。
分享你的想法
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快来参与讨论吧!